為應對下一個風暴做更好準備?

澳門金融管理局(簡稱“金管局”)在發給本刊的一份聲明中聲稱,澳門“做好了應對意外衝擊的準備”。 

為證明這一說法,金管局羅列了自2008年推出了一系列舉措和政策。 

首先是經濟問題。“宏觀經濟的穩定對維護澳門特別行政區財務穩健發揮著重要作用。根據澳門特區首個五年發展計劃(2016-2020),經濟已步入以實現多元化為目標的階段,這將使中期的城市經濟得以以可持續的速度增長。” 

另一方面是金融穩定的前沿:“澳門特區的金融業始終保持在穩健發展的軌道上前進。過去10年,銀行持有充足的資本並確保流動性;資產質量有所改善,不良貸款率從2009年初約1%下降至2018年初的0.2%;銀行的盈利能力穩步上升。” 

“與此同時,銀行不斷致力加強風險管理。亞太區打擊清洗黑錢組織(APG)於2017年的報告中讚許澳門‘監督方面獲實質性效果’,並給予較高水平評級。” 

2011年1月,金管局公佈《流動性風險管理指引》,列出銀行管理流動性風險的關鍵要求,並概述了金管局監督和評估銀行管理流動資金風險的相關政策和做法。 

金管局還在文中指:“全球金融危機表明,需要採取宏觀審慎的政策工具緩解金融體系中系統性風險的積累,並提高金融機構抵禦有關風險能力。”部門還強調,根據2010年10月發布的《樓宇按揭業務指引》,當中列明了樓宇按揭貸款的基本原則和標準,並引入了貸款價值比(LTV)限額及償債比率(DSR)等宏觀審慎政策,確保銀行樓宇按揭業務的長期穩定發展。其中,尤為突出的是,為應對住宅市場的相關變化,LTV限額自實施以來經歷了一系列的修訂和完善。” 

最後,是公共財政。根據金管局資料,“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堅持財政審慎的承諾,經過不懈努力,打下了強大的信貸基礎。政府憑藉穩固紮實的財政狀況,加上強勢的外部財政狀況,得以繼續增加財政儲備和外匯儲備。同時,特區政府繼續處於毫無負債的狀態。當局行之有效的理財規則和穩定的經濟發展,對保障中期財政的可持續發展可謂至關重要。” 

能夠說明這一方面的例子是:國際評級機構“對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強而有力的信貸狀況持有類似的觀點。” 

簡而言之:“所有這些措施改善了城市的宏觀經濟,確保了金融穩定及鞏固了特區政府的財政狀況,以此為澳門更好地應對意外衝擊給予支持。儘管如此,澳門當局仍將對潛在的經濟危機和金融動蕩,保持高度警惕。” 

 “與以往相比,我不確定今天的澳門有否為應對全球重大危機等新一輪的嚴重外部衝擊作了更充分的準備。”- 顧新華 

然而,顧新華教授告訴記者:“我和其他許多人一樣認為,美國對全球經濟存在著實際上的巨大影響,當局無法預測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及造成的後果,對於這種不確定的未來,沒有任何準備是可行或有用的。” 

這位澳門大學金融及商業經濟學系系主任表示:“與以往相比,我不確定今天的澳門有否為應對全球重大危機等新一輪的嚴重外部衝擊作了更充分的準備。” 


受到波及? 

“華爾街發生輕微動蕩時,有的經濟體就會發生大地震,澳門便是其中之一。”澳門學者張洋和關峰在《Financial Crisis Offers Respite for the Macau Economy》中寫到(2010年)。 

這兩位澳門大學教授稱,本地博彩行業中有數位國際業者,當中大多來自美國,在市場發生金融動蕩的背景下,這使得澳門變得更加脆弱。 

然而,人們對這一觀點意見不一。工商管理學院顧新華教授表示,“我不認為那些來自偏遠地區的外部衝擊(例如最近發生的全球金融危機)會對澳門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因為本地經濟更多地受到內地旅客流量的直接影響。有證據表明,世界其他地區對澳門的旅遊業發展或經濟增長僅有輕微或微不足道的影響。2008年至2009年的全球危機對中國內地的影響較其他經濟體輕微,因此這場危機對澳門造成的負面影響非常有限。” 

顧教授擔心的是收入的“不平衡增長”,即博彩總收入佔GDP的比重從2002年的逾40%暴漲至2014年的九成以上,“這表明澳門的經濟已經走向極端,而且情況日益嚴重”,最終將導致“向不可持續趨勢發展,特別是對於澳門這些較易受到外部衝擊的小型開放經濟體而言,例如中國內地為遏制病態賭博而收緊簽證政策所造成的衝擊。” 

“試試把自己幻想成地方政府,”顧新華教授稱,“你應當怎樣做才能緩解各種問題,實現經濟的健康成長?你是否仍然可以向娛樂場運營商發出更多的賭牌或提供更多的土地資源,以此解決不良的擴張問題?美國的開放程度和澳門一樣嗎?美國是否有可能像澳門一樣,對海外的博彩運營商開放市場?”  

但至少對於現有的娛樂場來說,未來的前景似乎更加光明。來自Union Gaming的Grant Govertsen告訴記者:“坦白說,澳門博企的財務狀況幾乎都比2008年好得多。具體而言,他們各自的資產負債表要強得多,他們理應較輕易地抵禦即將到來的任何金融風暴。” 

“如果出現範圍更廣的金融危機,我認為他們也會更快地作出反應,並更快地採取削減成本等防禦措施。簡而言之,雖然上一次金融危機幾乎導致業界主要成員多次破產,但類似的情況不太可能會再次出現。”